为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翅膀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而言,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历来都是头等大事。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既是千百年来黎民苍生的夙愿,也是国家安全和长治久安的根基。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吉林农业生产时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要靠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基地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专家学者要把论文真正写在大地上,让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之路。而农业现代化,需要插上科技的翅膀,也需要生产经营模式的创新。

  据了解,浙江省农科院积极探索产研融合的机制与模式,形成了涵盖作物改良、绿色防控、质量安全、农机农艺融合和大数据运用等22个学科领域、133个研究方向。对接全省农业特色产业区域布局,与农业、科技部门合作,先后建立100多个产研融合示范基地,基本实现主产区科技服务全覆盖。

  仓廪实,天下安。尤其是数字时代,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才能保证产量,靠天吃饭已经成为过去时。学科交叉融合和技术集成创新,正在引领农业发展方式发生深刻变革。

  从以基因组学等为核心的现代生物学推动育种技术快速发展,到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催生智慧农业,触发农业领域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全产业链的融合和重组,再到新能源、新材料以及资源高效利用技术让农业更加绿色、低碳,农业发展的每一步都是顺应时代新潮流,而今发展智慧农业,恰逢其时。

  但也要明确,我们目前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阶段,在种业、农业机械、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仍存在明显的技术短板和瓶颈。而要解决真问题,摆脱技术受制于人的困顿局面,需要下大决心。要未雨绸缪,或者说以问题为导向,找准我们的农业定位和主攻方向,谋划长期战略布局。这就是说,我们不能满足于发展修修补补的技术,而是要在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上下功夫。同时,也要有真本事。需要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农业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汇聚,从而形成上、中、下游协同合作的研发体系,这是解决制约农业科技产业发展突出问题的主要任务。

  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对于农业而言,尤其如此,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体现得更为深刻。放眼未来,物联网、大数据等科技在田间地头广泛普及和应用,将深刻变革农业种植模式。同时,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果如果能更广泛的推广使用,也将有效破解农业“用工难、用工贵”,以及“谁来种地、怎么种地”这些难题。

  告别靠天吃饭和纯人工种植,农业发展必将“别开生面”。可以说,智慧农业将是常态,而农业的现代化也只有紧紧依靠科技创新,才会有未来,才能真正保障“饭碗牢牢端在我们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