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给野生动物交易禁令加个期限,我希望是

原创 象妹 北美小象君

如果要给野生动物交易禁令加个期限,我希望是

1月26日,为防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进一步传播,市场监管总局、农村农业部、国家林草局三部门共同发放公告,要求自当日起至全国疫情解除期间,禁止一切形式的野生动物交易活动。

如果要给野生动物交易禁令加个期限,我希望是

公告截图。
不熟悉野生动物保护的朋友可能现在脑子里就有一大堆问题了,野生动物不是一直不能吃吗?为什么现在还在说“禁止交易”?小象君为你整理了几个可能的疑惑点,一起来学习吧(微笑)
今日课堂纲要:
为什么是这三个部门共同出台通知?
如何界定“野生动物”?哪些动物不能吃?
“全国疫情解除期间,禁止野生动物交易活动”,在此之前有什么样的野生动物交易活动?
既然是为了防止疫病传播,那应该消灭携带病毒的野生动物吗?
疫情解除之后是否应当继续交易野生动物?
1. 为什么是这三个部门共同出台通知?
《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第七条规定:
国务院林业、渔业主管部门分别主管全国陆生、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渔业主管部门分别主管本行政区域内陆生、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
这里提到的“国务院林业、渔业主管部门”即指林草局和渔政局,前者隶属于自然资源部,后者则归农村农业部管理。(珍贵、濒危的水生野生动物以外的其他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
与野生动物监管相关的另一部法律是《动物防疫法》 ,该法中“动物”指“家畜家禽和人工饲养、合法捕获的其他动物”,主要目的是“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其中第四十七条与野生动物直接相关:
人工捕获的可能传播动物疫病的野生动物,应当报经捕获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经检疫合格的,方可饲养、经营和运输。
《动物检疫管理办法》根据《动物防疫法》制定,细化了产地、屠宰检疫的细则。
由此,国家林草局负责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农业农村部负责动植物疫病防控、畜禽屠宰环节、生鲜乳收购环节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进入市场或生产加工企业前),而市场监管总局负责食用农产品进入市场或生产加工企业后的监督管理。
而本次疫情爆发的源头很大可能来自非法经营的野生动物,这些野生动物不属于“食用农产品”,本不应进入市场,但鉴于现有局面,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需要三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实行从来源到售卖的全过程监查。
2. 如何界定“野生动物”?哪些动物不能吃?
什么是“野生动物”?这其实是个文字游戏,在不同的语境下含义有细微的差异。狭义上的野生动物包括所有自然生长在野外的动物,广义上则是指所有未被人类驯化的动物。这两者的定义其实有微妙的不重叠,比如,按照前者,被人养大的老虎不是野生动物(没有生长在野外),按照后者则是野生动物(未被人类驯化)。
最高法院对刑法341条的司法解释中明确了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范围包括:(1)“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国家一、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附录二的野生动物”;以及(3)“驯养繁殖的上述物种”。显然,人工繁殖的野生动物也属于野生动物。
按照我国野保法,受保护的野生动物仅限于“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第30条明文禁止生产、经营使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制作的食品,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食用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都是违法的(地方保护及三有则需要相关证明),但有可能用于医药 / 科研目的等用途。在保护名录之外的野生动物则不受《野保法》约束,但进入市场、流入餐桌仍需要取得经营利用许可证和食品检疫证明。
现行法律框架下,野生动物合法进入市场,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 捕获: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捕获需取得《特许猎捕证》,地方重点和三有保护的动物捕获需要取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核发的《狩猎证》,并且服从猎捕量限额管理。非保护动物无明文规定;
2. 人工繁育:《野保法》第29条提到“利用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应当以人工繁育种群为主”,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人工繁育需要取得《人工繁育许可证》。地方保护及三有动物、一般野生动物无明文规定;
3. 经营利用:经营商家需要取得《经营利用许可证》(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还需取得《经营利用专用标识》),还需要获得检疫证明(首先需要有检验检疫标准,野生动物一般都没有…)。

如果要给野生动物交易禁令加个期限,我希望是

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相关负责人1月22日接受采访时否认向海鲜市场下发过经营利用许可证。
信息来源:中国经营报;图片来源:新京报记者 许雯
满足这一切条件的即为“合法”的野生动物制品,而当前的禁令下,无论是否合法,一切野生动物交易都被禁止。
3. “全国疫情解除期间,禁止野生动物交易活动”,在此之前有什么样的野生动物交易活动?
野生动物交易可以分为活体野生动物交易及野生动物制品交易。活体野生动物交易市场主要集中于:
农(集)贸市场(宰杀食用野味,如竹鼠,果子狸,野猪;宗教放生)
花鸟市场(出售具有观赏性的宠物,如淡水龟,豚鼠)
动物表演场所(马戏团兽类表演;海洋馆鲸豚类表演)
科研科普教育机构(动物园进口旗舰物种)等
而野生动物制品通常流向:
皮毛服装市场(如水貂,非法虎豹皮)
工艺品文物市场(非法象牙牙雕、砗磲手串、玳瑁镜框)
传统药用市场(穿山甲鳞片,熊胆)等

如果要给野生动物交易禁令加个期限,我希望是

缅甸小勐拉自由市场上贩卖的穿山甲。 Elle Xu
庞大复杂的野生动物交易市场往往鱼龙混杂,同时交织着非法贸易的陷阱。
随着网络电商的崛起及线上社交的普及,原本囿于地理位置仅在部分区域发展的野生动物交易从线下走向各地。消费者群体逐步扩大进一步提升了市场需求,也增加了执法监管的难度。淘宝、闲鱼等电商平台开启了关键字屏蔽功能,直接搜索“象牙、犀牛角”不但不会显示搜索结果,还会被立刻传送到阿里守护地球页面按头教育,可是依然有众多商家打着别名或谐音的擦边球继续贩卖非法制品。微信、快手、贴吧等社交平台也亟待升级内容过滤功能,即使网友随手举报非法野生动物及制品信息,在线违法交易仍屡禁不止。交易的商贩及消费者身份信息难以证实,实际执法与处罚变得难以落实,封号虽然会损失一部分固定客户,但对小号常备的商贩来说不过是隔靴搔痒。
合法野生动物交易的门槛当然高得多,对从业人员有严格的持证上岗要求。狩猎证或驯养繁殖许可证确保野生动物来源合法(受管理的野外狩猎及人工繁育),陆生/水生野生动物经营许可证则提供了销售的权利,供食用的野生动物更是需要通过检验检疫才能进入市场。然而在法规缺失及监管不严的情况下,许多市面上流通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实际上都不合法。华农兄弟的竹鼠虽然“漂亮”,但也因为检疫法规不完善至今没有检疫证明,微商顶着私下里倒卖或伪造的经营许可证光明正大发展代理,而更多人工繁殖场成了暂养中转站,用来快速洗白野外盗猎走私来的动物。
尽管国内打击非法贸易的力度变大,但市场需求没有同步缩减,境外走私也是非法贸易的重要渠道。与中国交界的东南亚热国家常年是重灾区,走私贩可以通过众多不设关卡的边境小道进入中国,给国际执法带来难度。于此同时,火热的境外旅游也成了非法野生动物贸易的温床。法律意识不高的中国游客在旅行社、导游及景区商贩的哄骗下,欢喜地买下用来“祛灾辟邪”的狼牙、“通乳驱寒”的穿山甲鳞片、“国内买不到但是这里价格贼便宜还是真货”的象牙手镯。